教育教学
精品课程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精品课程 >> 正文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线课程简介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2022年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网址】

https://mooc.icve.com.cn/cms/courseDetails/index.htm?classId=f5bbb7258fc9950ea2bae13c9685bcae

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自在线课程建设完成后,课程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依托智慧职教平台进行了8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师资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课程负责人:李娜  邢台医学院微免教研室主任

李娜女,邢台医学院副教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二等奖各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获金银牌各1项。主持参与市厅级课题8项,参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等教育教学著作8部,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三三三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田新利,男,邢台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多次被评为十佳优质课教师及邢台市级嘉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2012.09-2013.07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修学习,2014.09-2015.07在第三军医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获得2021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学著作6部,主持参研省市级课题8项。

代玲,女,邢台医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在线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主编、参编教材4部,发表SCI论文3篇,科技核心论文1篇,多次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优秀。

尹晓燕,女,邢台医学院副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研究。先后在《临床肿瘤学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检验医学与临床》等E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编、参编著作4部,主持参与市级课题4项,多次获年度先进工作者和年度嘉奖。

李宏勇,男,邢台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先后在《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现代免疫学》《中华传染病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相关课题2项。

刘茜,女,邢台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基础医学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曾获市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荣获学校教学授课质量优秀奖。

【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求打破知识内容线性编排的方式,按照微生物种类感染系统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旨在更好地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病原生物学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检查

2.掌握病原与疾病的关系: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引起的疾病。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及防治原则。

3.培养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如微生物培养、染色、鉴定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结果解释能力。

4.应用临床实践:能够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理解抗生素、疫苗、免疫制剂等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5.培养职业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

6.了解前沿进展: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关注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病原学及免疫学特点。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情况】

20214月在智慧职教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共进行了8轮的SPOC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在线课程累计有来自683个单位的28928选课。

课程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实施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和课后以线上学习为主,课中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

课程成绩评定注重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化考核借助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评定,过程化考核比重占总体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比重占总体成绩的50%

【课程特色与创新】

1.突出职业导向,强化应用能力根据临床医学岗位需求,精选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关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如常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原则等,优化教学内容。

2.融入课程思政,培养职业素养挖掘思政元素将医德教育、职业精神、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如在讲解病原体时强调生物安全意识,在讲解免疫学时突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注重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如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等。注重能力评价不仅考核知识掌握,还要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

【课程建设的未来规划】

在未来3-5年,拟开展持续性周期建设,在追求课程内容体系基础性和系统性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兼顾课程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更好地服务于同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